 
 
                
          一、高度重视代表关切,积极向上反映基层实情。小微企业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创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述,县内许多有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需求的小微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往往集中在200万-300万元区间,远低于省级政策中“专精特新企业1000万、普通企业2000万”的门槛,导致它们难以享受到上级专项扶持资金的红利,制约了其技术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的步伐。针对这一关键性难题,我县虽在县级层面暂无独立设立相关专项资金或配套政策,但我们已将您的关切以及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收集到的企业普遍诉求,作为重要议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向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市工信局等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了专项汇报和强烈呼吁。我们重点反映了县级企业实际投资规模与省级、市级政策门槛之间的显著落差,恳请省级、市级层面充分考虑基层实际,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和技改特点,研究降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政策门槛,优化扶持标准,扩大政策受益面,让更多有真需求、真投入的中小微企业能够切实享受到政策阳光。二、上级部门积极回应,多措并举降低政策门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在近期工作中已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力求破解您所提出的问题。其一,在省级政策设计上主动降低门槛、优化结构。今年上半年,省工信厅在制定并印发的《2025 年省工业发展专项项目申报通知》中,专门设置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方向,并显著降低了相关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要求,特别是对于企业设备更新项目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的专业化技术改造项目等,相较往年标准有了明显下调,政策覆盖面得以有效扩大,更多中小微企业有望跨入“门槛”。其二,积极探索新模式支持小微企业“微技改”。省级层面正在创新性地开展支持产业集群企业规模化技术改造试点工作。重点面向省级产业集群和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遴选一批试点地区,对集群内的中小微企业实际发生的、以设备更新为主要内容的“小快准”技术改造(简称“微技改”)项目,尝试按照实际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这种模式直接瞄准小微企业技改“短平快”的特点,针对性更强,操作更灵活。其三,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支持方式。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省工信厅联合省内金融机构,推出了针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技改项目贷款和设备融资租赁贷款的贴息政策。这种支持方式通常对项目本身的投资规模门槛要求较低,更侧重于项目的可行性和成长性,能够覆盖到更多传统资金扶持政策难以惠及的中小微企业,是对直接补助方式的有力补充。三、持续跟进推动落实,力促政策红利惠及县域。这些省级层面的新举措、新探索,正是对包括您在内的基层代表和广大企业诉求的务实回应。我县将密切跟进上级政策动态,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学习研究,精准把握政策要点和申报要求。积极梳理摸排县内有技改和设备更新需求、特别是符合“微技改”特点的中小微企业,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通过政策宣讲会、上门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理解政策、准备材料,全力组织符合条件的县内企业进行申报对接,争取最大程度地享受省级政策红利。同时,我们将持续关注政策在我县的实际执行效果和小微企业的获得感,及时收集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继续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反馈,努力推动各项惠企政策更加精准有效地服务于我县中小微企业的技改需求,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激发创新活力,助力我县实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德安县科学技术与工业信息化局
2025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