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情况
  国营江西省德安县彭山林场创建于1963年,地处九江中部,昌九走廊腹地,德安县西侧德白公路6公里处,隶属县人民政府,县财政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下辖9个林业分场和1个行政村,场设四科一室。山场分布在全县八个乡镇四十二个行政村范围内。全场总人口1427人,其中正式职工474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5人,中专学历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11人,其中林业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4人,会计师1人,助理会计师4人。
  该场处中亚热带北缘,特点是温暖温润,雨水丰而不稠,春阴夏热,秋旱冬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8℃,年平均降雨量1338.6mm,成土母质以泥质岩风化物为主,形成土壤为红壤,境内野生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中以野生南方红豆杉最为珍稀。林地以丘陵为主。
  二、森林资源及经营状况
  该场经营面积10.5万亩,有林地面积8.9万亩,苗圃地45亩,立木蓄积量达32万立方米,自1989年被列入速生丰产林基地以来,大力造林,加强林地管理,累计完成联营造林1.8万亩,中德造林753亩,造林达标率位于全省国有林场先进行列。1999年完成二类森林资源区划调查,其中区划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138.7公顷,地方公益林区划面积3560公顷。每年育苗38亩,迹地更新500余亩,生产木材2500立方米(其中700立方米为间伐材),幼林抚育4000余亩次,同时用行政措施和技术措施对森林防火工作常抓不懈,完善防火配套设施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开辟防火线83公里。2005年组建一支30名队员的森林消防大队。配备消防车、风力灭火机等现代化扑火工具,形成护林、防火、通讯联防网络,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
  三、社会经济状况
  每年木材销售收入200余万元,县财政拨款15.6万元,公益补助、育林基金收入、营业外收入共计50余万元。争取扶贫或项目资金40-60万元。
  四、理顺管理体制的具体做法
  1999年以来,场新任领导班子召开多次会议集思广益,认真调查研究后按“保工资、保生产、保稳定”工作思路,制定切合实际情况、可操作的新的管理体制:
  1、按照精减高效原则,精简机构,分流人员。把果园苗圃合并,二块牌子一套人马;根据工作性质核定职能科室编制,按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对护林员实行聘任制,根据山场林龄结构和护林难易程度来确定年护林工资,打破固定工资模式;制定行管人员(包括护林员)请假享受生活费待遇的优惠政策,鼓励职工请假外出自谋职业,大胆走出去,创造劳务收入,减轻林场就业压力。现机关行管人员24人,分场25人,护林员20人,精简率达到56%。
  2、加强内部管理,深挖内部潜力。为节约管理成本,全场只设一本帐一支笔,各分场仅设一名负责人和一名报帐员,制定《来客接待制》、《小车管理办法》、《办公费限额制》等,按标准超支部分全额在负责人工资中扣除,非生产性支出相比压缩了70%。
  3、科学生产经营管理。一是对一线正式职工劳务工资上浮20%,鼓励职工到一线参加劳动;二是对采伐迹地修简易公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对边远零星小面积采伐材由营林技术员详细调查设计后拿出标底意见提交班子会确定标底,再采取集中拍卖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木材精深加工、双人检尺等多项措施拓宽销售渠道。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引进客商采取租赁、承包、买断经营等方式盘活砖瓦厂、安瓶厂、林化厂、畜禽场等企业存量资产,每年为场创收15万余元。
  如今,国营江西省德安县彭山林场,经场党政班子带领全场广大干群、精心管理、科学经营、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乘着改革的春风,扬帆起锚,驶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