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民乡2009年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 工作要点 2009年爱民乡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为首要标准,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以“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以帮助其顺利回归为根本,以加强衔接、帮教、安置、管理为重点,着力在开拓思路、创新理念、进一步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服务与管理上下功夫,下大力气做好帮教安置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一、以管理信息化为抓手,充分做好衔接登记工作 一是投入安置帮教工作管理软件的使用,实现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关于教育改造和帮教安置对接工作的有效机制,对服刑在教人员的姓名、住址、身份证与户籍所在地进行核实、甄别,及时全面了解服刑在教人员的基本情况、家庭状况及改造情况,有针对性加强教育改造和刑释解教后的帮教安置工作。 二是要建立、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工作台账,定期更新数据,按时汇总、传递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做到人员清、数据准、去向明;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切实落实各项帮教措施。 三是要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排查工作,各村安帮工作站每季度要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的排查摸底,重点查清混杂在外来人口中的外地籍刑释解教人员,未回本地报到落户外出打工和“三假三无”刑释解教人员,并将排查结果登记上报。 二、以安置多元化为导向,拓宽就业安置培训渠道 一是要继续加大过渡性帮教安置基地和实体的建设力度。要落实国家对吸收、接纳刑释解教人员的企业优惠政策,依托更多的社会企业作业安置基地。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及创业指导,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登记。 二是继续加大过渡性安置工作力度。对全乡农村刑释解教人员要及时落实责任田地、山林、水面,划分住房宅基地。同时广泛动员和宣传,依靠社会力量,做好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工作,重点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和高风险人员的安置,使“三无”人员和回归社会高风险人员出狱后,有一个可以暂时栖身的家,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落实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援助。 三是充分的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办理就业和失业登记,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 四是落实低保政策。进一步摸清符合低保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总数和落实低保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尽可能把符合低保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三、以帮教科学化为统领,全面落实帮教工作措施 一是要充分利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软件,争取2009年8月前实现“无纸化”衔接。 二是开展分类帮教、延伸帮教和委托帮教,落实“月跟踪、季谈话、年回访”等行之有效的回访帮教措施,定期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实际行动帮教他们,使他们重新做人,特别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中的“安危犯”、没有改造好“危顽犯”和“三无”等重点 人 员的衔接管控工作。 四、以全社会参与为目标、形成齐抓共管帮教格局 一是要与成员单位及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共同研究建立志愿者参与帮教安置工作的长效机制,发动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二是进一步壮大帮教工作力量,把帮教工作与平安建设、文明创建、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青团、 妇联、关工委等作用,广泛动员职工、团员、青年、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帮教工作。 三是各综治责任单位要以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首要标准,管好自己的人。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机构和责任人,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必要的帮教安置工作经费,切实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五、以抓自身建设为动力,提升帮教安置总体水平 一是要加强安帮办的自身建设,加强基层帮教安置办公室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加强对帮教安置工作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帮教安置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水平,发挥安帮办组织、协调、督促、管理作用。 二是要做好安帮办的日常工作,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履责情况的了解、督促和检查,加强对综治责任单位的考核,协调成员单位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要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帮教安置工作经费的保障力度,保障重点 人群的衔接和帮教安置各项工作的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