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共服务常态化
各文化场馆按照免费开放要求,做好日常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通过文化惠民周活动、文化三下乡等活动,举办了各类文艺演出、公益培训活动,共计1247场(含线上线下),服务人次达923325人;图书馆通过城市书房、公众微信号开展百馆联动云、全民阅读和文化大讲座等开展活动161场,服务人次达17649人;美术馆通过每周公益课堂、各类书法讲座、展览和书法比赛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人次13000余人。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书法展览、博物馆日四大展览及与市馆、兄弟县馆联合举办各类展览活动,服务人次高达2万余人。
2、新型文化空间多样化
通过城市书房充分完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城市书房集提供书籍阅读、公益讲座于一体,在城区中心提供公益文化服务,营造文化氛围,成为我县市民读者、商旅政企、职场白领休闲阅读、商务社交和艺术普及的全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我县今年新增一家“读书驿站”和首家“寻星”文化驿站,目前共有4家“读书驿站”,通过局捐赠书籍的模式,为读书驿站提供了有力保障,读书驿站的设立为景区、乡村旅游点及休闲场所提供了阅读场地,通过开展全民阅读宣传、组织游客阅读等相关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及休闲场所的文化氛围,使得服务群众更加便捷,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3.示范区复核工作圆满完成
为贯彻落实《九江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工作方案》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公共文化股在拟定了《德安县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工作方案》的基础上,日常工作中对全县各乡(镇、场)开展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并对排查情况进行记录,对存在的需要整改的问题通报到各乡镇,督促各乡镇进行整改,完成示范区复核各项指标数据的填报,统筹全县,圆满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复核工作。
4.免费开放工作正常进行
我县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开放时长符合相关标准,常年为群众提供公益培训、展览及场馆,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群众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场馆的功能。继续打造德安文化科技数字化建设,完成全部分馆建设让当地的群众可通过数字化一体机共享县文化馆和图书馆总馆的所有资源,有效的满足老百姓对文化场馆的需求。
5.公益品牌持续打造
在图书馆打造“东家讲坛”品牌,每月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授课;美术馆每周一、周日晚上开展公益书法讲座,文化氛围浓厚;博物馆开设研学课堂,让学生提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馆每年暑期举办公益培训班,涉及多种门类,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城市书房启动“寻书”公益课堂,提升公民道德修养;每村(社区)均有舞蹈、戏曲、健身操等各类文艺团队,常年活跃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6.公共服务成果显著
各文化场馆积极探索新方法,通过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为群众带来了一系列文化盛宴和有效服务。通过开展大地欢歌预赛、初赛及决赛将日常的演出节目推上比赛的平台,提高了文化队伍的积极性;文化馆宣传周活动将具有我县特色的节目搬上舞台,群众可近距离感受,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图书馆通过全国第七次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申报评估国家一级馆,结合德安县创建文明城市及春节、清明节、全民阅读宣传周、世界读书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特定时段,集中开展线上、线下主题阅读推广活动。美术馆长期开展公益书画培训活动举办各类展览及书法进校园活动,将专业的书法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课堂方式让大家乐于接受,受益人数1万余人。博物馆先后举办了书法名家邀请展、“5.18国际博物馆日”四大临时展览。与市馆、兄弟县馆联合举办《九江地区出土铜镜选萃展》,取得良好成效,先后在福建厦门、闽侯县、江苏连云港、北京展出。各乡镇(场)综合文化站日常文化工作异彩纷呈,例如车桥镇举办“白水人家”村晚活动、磨溪乡举办中秋国庆文化周活动及戏曲庆国庆等各类文化活动。
7.非遗工作循序渐进
根据市局非遗晚会工作要求,为配合对接省非遗晚会,我县配合采风组开展《德安潘公戏》的排练,配合“浔遗·寄”九江非物质文化遗产韵集晚会相关要求,做好人员排练及演出安排;发布县级非遗申报公告,启动县级非遗申报工作,并组织开展项目评审;完成省市两级传承人考核评估工作并进行市级项目申报准备工作。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开展非遗进景区、非遗进学校、非遗进机关等活动,在文化周活动上开展西河戏和南河戏专场演出,徐门拳等非遗项目参与其中。选送“德安天成泰铜雕”“德安鸿立生姜”参加江西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活动周;完成国六批非遗传承人答辩相关及后续材料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