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继续高度重视非遗工作,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项,省级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9项,县级非遗项目5项,新增申报市级非遗3项(正在申报中),县级非遗7项(已通过专家评审)。以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重点,抓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落实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传播和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重点任务,努力推进我县非遗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将2023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非遗培训工作。9月21日-23日,非遗工作人员到瑞金参加关于举办全省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日常工作中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参加非遗工作布置会,会上就非遗项目申报及已有项目保护情况进行说明和强调,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识,提升了非遗保护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了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非遗剧目排练工作。
2023年,已完成国家级非遗德安潘公戏新剧目《潘太公传奇》的排练,项目自2020年12月6日开始实施,但因受疫情影响,该项目暂停实施,已于2022年春节后重新启动,目前,已经完成所有排练,并已进行首场演出及展演活动,其中演出人员儿童13人,成人7人,编导团队8人,本剧为新编剧,剧本内容将根据排练情况进行微调,已经可以开展常态化展演工作,将国家级非遗传承发扬。
三、非遗五进工作。进景区工作。
1月22日,我县南河戏在华夏阳光微电影小镇进行展演;5月27日,参加2023年江西省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活动周”活动,鸿立生姜制作技艺、天成泰铜雕制作技艺走进湖口石钟山景区参展。6月3日,“大地欢歌”乡村文艺明星选拔赛在华夏阳光举办,我县西河戏、南河戏、农事歌等项目参加;10月20日,陶渊明纪念馆开馆仪式上,潘公戏作为本土非遗节目在开幕式上进行展演;进商圈工作。4月18日,南方粘扣集团邀请徐门拳在其开业庆典上进行表演。9月16日,鸿立生姜制作技艺在山东济南参加山东供销预制菜博览会进行展示;进社区工作。西河戏、南河戏在送文化下乡的舞台上进行了40余场演出,走遍了我县所有乡镇、社区,将非遗项目展示在我县各个角落;进机关工作。6月5日,非遗日活动中,车桥镇人民政府将家风家训融入到干部讲堂中,在机关单位大会上从义门陈家风家训出发,让干部感受深受,以身作则用到工作中来。进校园工作。徐门拳作为进校园常态化工作,在我县一中、二中等学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总计1500余课时。
四、资金拨付验收工作。
完成国家级非遗德安潘公戏《潘太公传奇》资金使用验收工作,有序收集、整理好相关票据及佐证材料;完成国家级传承人资金补助的下发工作;完成国家级非遗德安义门陈家训传统中2023年预计使用部分,按要求规范填报专项资金系统,有序使用专项资金。
五、宣传工作。
2023年期间,通过直播家乡年活动在快手、抖音等媒体上传非遗视频,在文旅德安视频号、抖音号开展宣传,让非遗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此外,县文化馆通过非遗展示平台滚动播出德安县非遗数字记录视频,让群众从线上感受不同的非遗呈现;与中国戏剧学会合作,成立中国非遗戏曲博览园,为我县非遗类戏曲提供了展示展演的平台,通过举办2023第二届江西▪德安家风文化交流研讨会暨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展示了我县非遗项目的精彩和特别之处。
六、非遗申报工作。
对德安望夫山的传说、德安竹编、德安打夯歌进行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并进行第四批县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目前已完成专家评审。与此同时,县级非遗工作中不断挖掘非遗项目,钻研文件,填写申报书,收集相关资料,为扩充非遗项目库奠定坚实基础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2024年继续完成上级布置各项工作和非遗保护常态化工作并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积极组织非遗五进工作,扎实开展好文化遗产日活动;做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安潘公戏的活态传承工作,以及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及日常管理工作,确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加强各项非遗专项资金的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