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县乡村振兴局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下好“组织引领、巩固拓展、有效衔接”三步棋,促进各项工作抓得紧、抓得准、抓得实,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乡村振兴衔接更加有效。全县共有脱贫人口3173户8723人,“三类人群”258户726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76户470人,风险消除率64.7%。我县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在全市被评为先进县,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022年度省级考核评估获得“好”的等次。2022年度江西省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绩效评价考核获得“A”的等次。“德安县坚持“三变”打造乡村治理样板”作为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在全省乡村治理工作推进和现场培训班上作了典型发言。
一、下好“组织引领棋”,种好乡村振兴“责任田”
一是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县级领导主动联系、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帮包机制,县乡村换届后对帮包责任人进行新一轮调整优化,确保脱贫享受政策户、动态监测帮扶户的帮扶责任全覆盖、无死角。同时,建立“村级乡村振兴专职联络员”帮扶队伍,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面夯实责任,确保各级责任落实到位。二是用好领导小组机制。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实行“单月督导、双月调度、季度推进”工作制度,进一步压实责任。三是明确各级工作职责。制定《关于进一步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职责工作制度的通知》,整合完善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挂村组、乡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联到户、部门单位社会力量合力攻坚的责任机制,确保每一户脱贫户监测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每一个扶贫资产都有人管,每一个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都有部门和干部在推动跟踪反馈,做到人人有人帮、事事有人管。
二、下好“巩固拓展棋”,奠定乡村振兴“成果基地”
一是全力保障“三保障”及安全饮水成果。教育方面,着力推进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落实到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2023年共资助我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42人次,发放各类资助金378.3万元,其中脱贫人口和三类人群2800人次、146.62万元。医疗方面,保障脱贫人口定点公立医院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覆盖率10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应签尽签”。统筹县财政资金36.11万元,购买防贫保险5159人次,为619名监测对象、8775名脱贫人口购买医疗保险“惠浔保”,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100%。住房方面,按照“应改尽改”原则,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危房全部纳入改造计划,2023年危房改造共4户10人,其中脱贫户及监测对象共3户9人。安全饮水方面,建立饮水安全工程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对农村供水站的运行管理进行监管,确保饮水工程持续良性运行、群众饮水安全。持续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乡村集中供水覆盖率达98%以上,水样经检测后全部达标,脱贫人口和三类人员安全饮水保障率100%。
二是扎实推进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全面落实“三线预警”机制,构建“四个一”工作体系筑牢防返贫保障网,今年以来,全县各行业部门共计推送风险信息758条,受理群众自主申报7次,日常摸排信息2条,按程序纳入新增监测对象户38户122人。开展帮扶成效摸底行动,启动风险消除程序,经过分析研判筛查,今年以来稳定消除风险59户164人。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3.29项,64.7%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坚决兜牢民生底线。今年以来,全县农村低保共2107户4029人,新增农村低保107户178人,发放农村低保金1769.21万元。统筹县财政资金36.11万元,购买防贫保险5159人次,为619名监测对象、8775名脱贫人口购买医疗保险“惠浔保”,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100%。
三是强化产业就业“两翼”驱动。以“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为抓手,确保脱贫群众收入“稳得住”。产业方面,坚持“五大产业引领、特色产业带动、自我发展补充”,持续发挥经营性项目资产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作用,抓实项目建设全过程监管,加强经营性资产管护,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资产良性运营。按照“一乡一特色 一镇一品牌”,用足用活衔接资金3475万元,其中用于各乡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163个、2903.17万元,安排产业直补资金338万元和县级配套衔接资金270万元,重点培育我县蛋鸡、菌菇等主打产业发展。就业方面,依托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对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等人群就业状态分类实施动态监测,乡、村精准摸排,通过优先支持外出务工、促进就地就近就业、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开发乡村公益岗位扩大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务工等方式拓展就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务工。目前,已实现4987人务工就业,其中公益岗安置3930人,已超额完成2023年目标任务,在全省位居前列
三、下好“有效衔接棋”,打造乡村振兴“美丽家园”
一是强化示范打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聘请北京绿维设计公司对4个示范村进一步设计规划,坚持高标规划、精心设计,持续提升示范村功能品质。将“三生共融”理念、“两山”理念贯穿始终,结合省级新农村点、市级自建村点、美丽宜居乡镇的统筹布局,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德安样板。
二是创新乡村治理,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着力打造家风教育高地,形成了车桥义门陈家风教育基地、爱民锹溪王氏家风馆等一批乡风文明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名人文化+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新模式,被评为全省5个基层文化体制改革优秀项目之一,被《江西改革》刊发推广,“德安县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同样被《江西改革》刊发全省推广。
三是完善基础建设,厚植美丽乡村新“底色”。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工作。投入470.874万元,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并投入运行,切实推动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我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有待加强。在进行防返贫动态监测过程中,部门之间信息不够畅通有效,数据比对不够迅速、及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纳入的效率。
二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待加强。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不够明显,当前产业规模较小,比如葡萄、菊花、花生等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规模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制约。
三是乡村振兴人才建设有待加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依旧离不开乡村振兴领域人才,乡土实用人才队伍不大,在引进助力农产品深加工、营销等专业技术人才上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2024年工作打算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讲话精神为主线,结合本次市县“面对面把脉问诊”活动,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聚焦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紧盯重点,全力做好巩固衔接各项工作。紧盯《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办法》,全面对标省市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补齐短板,加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不断激发脱贫群众发展内生动力,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底线。
二是树立标杆,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打造。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行动,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文旅产业等优势,先行先试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优先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经验样本,以点带面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夯实保障,全力建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坚持把农村人才队伍培养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工作平台、发展前景、薪资待遇等多条件吸引,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和外部人才引进。同时,始终把乡村振兴广阔舞台作为砥砺磨练干部的“主战场”和“练武场”,通过蓄水、培育、实践“三步走”路径,激励更多优秀年轻干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
四是协调发展,全力提升农业产业综合实力。紧紧围绕打造“磨乌线、德白线、黄金线”三条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目标,持续扶持各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优势特色产业高级化、品牌化。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构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值体系,农旅产业、文旅产业融合体系,探索更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