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县乡村振兴局1-6月工作汇报
德安县乡村振兴局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全面振兴见实效,1-6月,全县共有脱贫人口3187户8769人,“三类人员”230户643人,其中,已消除风险172户454人,风险消除率70.6%。3月25日,我县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在全市被评为先进县,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聚焦监测帮扶,守好民生底线。
一是常态化开展监测帮扶。全面落实“三线预警”机制,打出“宣传指导+专题调研+实地督查”组合拳,1-6月,全县各行业部门共计推送风险信息385条,受理群众自主申报4次,日常摸排信息2条,按程序纳入新增监测对象户9户35人。开展帮扶成效摸底行动,启动风险消除程序,经过分析研判筛查,今年以来稳定消除风险52户144人。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4项,70.6%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增收。积极谋划多种就业途径,充分利用公益性岗位、帮扶车间、产业基地利益联结、举办招聘会等多种方式促进就业。截至目前,全县已实现脱贫人口外出务工4827人、就业率81.07%。三是坚决兜牢民生底线。截至目前,全县农村低保共2062户3980人,新增农村低保30户44人,发放农村低保金642.53万元。统筹县财政资金36.11万元,购买防贫保险5159人次,为619名监测对象、8775名脱贫人口购买医疗保险“惠浔保”,全县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保率100%。
(二)聚焦特色产业,推动跨越发展。
一是高效统筹衔接资金,激发产业活力。1-6月安排各级财政衔接资金共计2688万元,其中用于各乡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项目114个、2182万元;安排产业直补资金320万元;县级配套衔接资金275万元;二是高质培育特色产业,激活庭院经济。全力打造磨乌线、德白线、黄金线三条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重点培育我县蛋鸡、菌菇等主打产业,2023年投入资金2182万元用于“一乡一园”产业发展。印发了《德安县发展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围绕我县各乡镇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庭院特色种植、养殖、加工、文旅和服务等,目前全县15个乡(镇、场)均明确1-2个发展试点。三是继续开展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严格做到贷前审核、贷后监管、精准录入,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239笔1067.68万元,贷款余额3174.47万元,
(三)聚焦示范创建,打造和美乡村。一是强化示范打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打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聘请北京绿维设计公司对4个示范村进一步设计规划,坚持高标规划、精心设计,持续提升示范村功能品质。将“三生共融”理念、“两山”理论贯穿始终,结合省级新农村点、市级自建村点、美丽宜居乡镇的统筹布局,打造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德安样板;二是创新乡村治理,弘扬乡风文明新“风尚”。着力打造家风教育高地,形成了车桥义门陈家风教育基地、爱民锹溪王氏家风馆等一批乡风文明实践基地,创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名人文化+乡村旅游”新模式,并被列为省级改革试点;三是完善基础建设,厚植美丽乡村新“底色”。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聚力抓好巩固衔接各项工作。一是紧盯《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办法》,加大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力度,全面落实网格化监测和三线预警机制,加强基层走访排查和部门数据比对,采取集中排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应纳尽纳、应消尽消。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工作宣传培训指导。全面实施分类帮扶和精准施策,改进帮扶方式,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充分发挥有效衔接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形成资源共享、思路共谋、责任工单、任务共推的工作合力。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健全完善控辍保学责任机制、基本医疗待遇保障和医疗救助托底保障政策、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农村供水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确保“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动态清零。
2.聚力抓好产业发展带动增收。一是紧紧围绕打造“磨乌线、德白线、黄金线”三条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目标,切实用好衔接资金,持续提高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探索更多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及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民收入高速提升;二是推动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县丰林菌菇、磨溪水梨、吴山稻蟹、渊明皇菊等一系列现有产业基础,精准指导产业到户,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大衔接资金对到人到户帮扶项目的支持力度,指导产业发展向庭院经济延伸,大力推广微果园、微花园、微药园、微茶园、微菜园、微养殖园、微超市、微工坊、微农庄、微电站等“十微”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农民群众稳定增收新引擎。
3.聚力抓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一是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抓好农村厕所革命。聚焦“协同治理、分类推进”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聚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抓好村容村貌提升;二是大力推进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进度,广泛挖掘、梳理、总结各地积分超市以及乡村小微权力清单、数字化治理平台等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点上示范引领和面上推广运用。持续开展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聚焦解决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