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县农业农村局在省委、市委、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及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主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坚持疫情防控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积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形成了党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格局,各项农业农村局工作取得实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1.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供应有效保障。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面完成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省市验收工作,建成高标准农田0.9万亩,项目区主要涉及邹桥乡邹桥村,吴山镇樟树村、蔡河村,爱民乡土塘村,磨溪乡新田村,丰林镇大畈村、丰林村,高塘乡高塘村,林泉乡大溪畈村,彭山公益林场彭山村等8个乡(镇)场10个行政村,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将散乱的田埂、沟渠清理掉,将农户分散的小田块整合成集中连片的土地,小田变大田,田块连在一起,各类专业农机能规模化运用上,达到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标准,实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的效果;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0.12万亩,实现粮食总产7.15万吨,与2021年基本持平,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指标,其中为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我县及时将早稻任务面积0.6万亩分解到12个乡镇,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将早稻面积落实到田到户,并且提高了早稻种植补贴至100元/亩,加上今春播种温度比去年好,实际完成早稻种植面积1.67万亩,下发早稻生产补助资金167.7747万元;为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村生产科技水平,助推农民增收,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提升产业品质,保障粮食安全,我县在磨溪乡尖山村4组,建立集粮食育秧、烘干、加工、储存为一体的农业加工项目。该项目用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包含3000吨稻谷储备、日300吨烘干加工规模、5000亩水稻育秧中心。其中稻谷烘干厂房配套安装8台谷物干燥烘干设备,最高可达到300吨的稻谷日处理量,通过烘干厂房,每斤稻谷能够得到0.03元的经济效益提升。
做好省、市、县委粮食购销领域巡视巡察整改工作,完成 “一库六所”的“智慧粮库”建设项目,全面完成1500吨县级储备粮轮换任务,投资约9599.54万元,在德安县河东乡后田村105国道以北打造集粮油储备、现货交易、应急保供、中转、物流、加工、质检、信息等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园,该项目已经于今年6月开工,预计2023年底完工,建成后的粮食产业园将集中解决了我县大部分粮库建于七、八十年代,库容小,库点分散,仓储及附属设施落后,性能差,容量小的问题,将引领我县粮食经济走向新的阶段。
组织开展了全县重大动物疫病春秋两季防疫集中行动,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猪口蹄疫免疫、牛羊口蹄疫免疫密度均达到100%。持续抓好生猪养殖工作,新增规模猪场6家,年度预计生猪存栏4.9万头,生猪产能和猪肉市价已基本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全县蛋鸡存笼约460万羽,养殖规模占全市80%、位于全省前列,年产鲜鸡蛋7.52万吨左右,拥有蛋鸡产业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敷阳蛋鸡、德兴禽业),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金基综合养殖、绿源牧业),为充分发挥我县蛋鸡产业资源优势,着力补齐补强短板弱项,推进我县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县出台《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年规划(2022—2025年)行动方案》,打造品牌建设,蛋鸡大县向蛋鸡强县转变,提升德安蛋鸡产业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油菜、茶叶、水产等特色产业,面对今年特大高温干旱灾情,我县提早播种油菜,以弥补秋粮损失,增加油菜产量,今冬种植油菜7万亩;茶叶面积0.26万亩,茶产量0.0007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4万亩,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0.82万吨,同比增长6.28%;蔬菜面积3万亩,产量4.5万吨,蔬菜自给水平不断提升。
2.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全县成功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1个,实现涉农乡镇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形成了以园区化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大力发展蛋鸡、菌菇、葡萄、花生、中药材、黄牛等特色产业,做深加工、做精品质、做响品牌,切实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举措和长久之策。比如,永丰红色农旅综合产业园借助红色历史,孕育茶博馆和茶文化研学馆,利用茶园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寄学于游,传承优秀的传统茶文化;义居人菌菇生产基地引进最新最先进的磁悬浮制冷设备,构建了菌菇生产、加工、培育、种植全产业链企业,建成后将成为赣北地区最大恒温数字化菌菇生产基地。塘山乡郑湖村高山牧场景区主要结合高山、黄牛养殖、油面制作等多项资源优势,打造为集特色民宿、骑马放牧、户外露营等业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新引进“义居人生物项目”、“冲天纺织项目”等农业项目2个,项目总投资2.6亿元,目前实际完成项目投资9000万元;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12家、县级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家庭农场204家,比去年增加7家,农民合作社234家,比去年增加12家,形成了以新型经营化主体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格局;深入实施农药“负增长”行动和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示范推广面积达2万亩,春季绿肥翻压面积达2.1万亩,化肥施用纯量减少38吨,林泉乡种粮大户种植一千多亩水稻,在水稻种植的时候,局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经过了检测土壤的pH值和有机值判断及农作物所需肥料制定施肥配方,指导农民对农作物合理施肥,施了八十多斤肥料,比往年少了30斤左右,产量要比往年多收了三成,节约了成本却提高了产量,真正做到“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为全县粮食稳产增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全力抓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今年我县受污染耕地治理任务8846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对全县农产品开展日常抽样检测和监督抽查82次,开展监管巡查67次,完成定量检测600批次,迎接省、市级监督抽样和例行风险抽样共计115批次,合格率达98%以上,在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位列第一方针;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德安浔云香茶业有限公司在内的8个产品新取得绿色有机证书,其中包括绿色食品6个,有机产品2个。
3.美丽乡村建设稳妥推进。
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各项工作。在全县开展了农村户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标准卫生厕所20672户,卫生厕所普及率73.54%,发现问题厕所19694座,目前正在整改中,改厕工程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们的卫生习惯和方式;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秋季战役,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的行政村81个,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数量11500吨,垃圾围村现象全面消除,落实落细“五定包干”管护机制,以“畅通群众参与监督投诉的渠道,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为出发点,投入470.874万元,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并投入运行,群众通过扫描平台二维码,无需下载APP,直接登录,通过图片、语音、文字及电话等方式,随时随地上报问题。通过该平台,达到“分级响应、协同共治”的效果,精准高效地回应群众诉求;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管管理体系,实现“设施完好、运行正常、水质达标”的目标,目前65座污水处理点全部运行正常,切实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新整治建设村庄56个,村点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人居环境大大改善,“乡下人”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比如林泉清塘村1组新农村点。该点位于林泉乡清塘村一组依托美丽的庐山风景区、承载林泉乡悠久历史、人文古迹,挖掘千年古银杏树等地方特色,打造“党建+乡村民宿旅游”发展模式。爱民乡弦安垄休闲度假村整个度假村依山傍水,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现代都市人群归璞乡间、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车桥镇城门村9组新农村点不仅景色秀美宜人,在整体规划上做到了以种茶为营生,建筑为义门陈当地传统的仿宋风格式样、白墙灰瓦砖混式构架建筑,致力于打造中国家风古镇;吴山镇张塘村4组新农村点以石鼓殿为起点积极延伸红色旅游线路,打造了博河稻蟹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特色养殖+乡村旅游”融合一体的高质量特色发展新路;持续巩固禁捕退捕成果,联合公安、市监等部门开展闭环式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200余人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4起,有力维护了禁捕水域的平稳态势,并开展了一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共计放流3厘米以上夏花苗种311万尾,其中翘嘴鲌鱼夏花约200万尾,4厘米以上“四大家鱼”夏花约111万尾优质水产苗种,有效改善博阳河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了生物种群的多样性,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经济健康的持续发展。
4.农业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全面完成乡村组三级集体2021年度清产核资工作;巩固农村土地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全县土地流转面积8.67万亩,流转率达52.69%,有力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动我县完善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和审批制度,健全宅基地收益分配和监管机制。
5.提升农业队伍战斗力。
加大依托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平台、科技下乡、农业大讲堂宣讲团下基层活动,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今年已开展十余期职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大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向省农业厅申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人数100人,培训准备工作正有序进行;继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来和走出去,10名高、中级退休专业技术干部分专业对全县农业技术开展服务。
二、2023年工作计划
1.推进农业向效益化、园区化、特色化转变。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继续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对市级下达粮食生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加快建设粮食产业园项目和建设农事服务中心,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在稳定粮食基本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油菜、茶叶、水产、蛋鸡等特色产业,在扩大面积、提高产能、提升品质、做强品牌上下功夫。发挥“一乡一园”重要平台作用,推动现有园区提档升级,推动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园区聚集,不断延伸产业链,坚持把农业产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平台,发展壮大特色果业。
2.推进农村向生态化、宜居化、善治化转变。
做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科学处置工作。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继续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工作,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切实做好安全利用,利用率不得低于93%。
3.推进农民向技能化、职业化、富足化转变。
大力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继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拓展农民增收途径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路径;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