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德安,突出重点,统筹推进,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7亿元,为年计划的107%,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7%,其中:一产2.6亿元,为年计划的100%,比上年增长4%;二产10.3亿元,为年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30%;三产4.1亿元,为年计划的105%,比上年增长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 : 58: 24调整为15.3 : 60.5:24.2 。财政总收入完成1.67亿元,为年计划的100%,比上年增长16.2%,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的9.7%。 (一)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随着“三农”政策的推进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广大农民群众努力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协调发展。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4.05万吨,棉花总产量4601吨,油料产量4118吨,水产品产量4683吨,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837吨,肉类总产量5961吨。 (二)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县上下紧紧围绕扎实推进“工业强县”主战略,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园区建设不放松,努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不断做大工业总量。新型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高。2006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9.3亿元,为年计划的36.4%,比上年增长36.8%。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2.6%、20.7%、20%。 (三)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不断强化招商引资责任制,努力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安商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打造创新创业园区,开放型经济强势扩张。2006,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2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引进县外资金3.9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357万美元,出口创汇493万美元。天宝矿业、立峰纺织、方圆集团等一大批项目先后落户我县。开放型经济实现税收近65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8.8%。 (四)投资规模稳定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认真贯彻国家清理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强农林水利、生态环境、教育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及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促进投资合理增长。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亿元,为年计划的90.2%,比上年增长16.2%。老城区道路改造、雁家湖水厂、县医院综合大楼、建设大楼等一批项目的相继实施,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了城市功能。 (五)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消费需求稳中趋旺。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攀升和经济效益的好转,人民群众收入快速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 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400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元,比上年增长6%;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集市贸易成交额1.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300人,为年计划的1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4%以下;移动电话达4万户,小灵通达6938户,城乡电话普及率为73.2%,互联网用户达1980户,每千人拥有计算机28台,有线电视用户数达1.5万户。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协调的原则,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06年,小学招生1580人,为年计划的105%,入学率达99.73%;初中招生1506人,为年计划的97%,入学率达98.52%;高中招生1293人,为年计划的99.5%,入学率达85.9%;人口自然增长率7.8‰,控制在预期目标内;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6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的一年,是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社会更加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一年。但我县经济总量还不大,支柱产业不强,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较大压力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