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8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生态、和谐德安战略目标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全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县生产总值23.2亿元,增长13%; ――财政总收入2.31亿元,增长15%;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亿元,增长16%;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6亿元,增长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亿元,增长17%; ――农民人均纯收入4307元,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业和农产品附加值。要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要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狠抓以蔬菜、葡萄、花卉苗木和蚕桑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蛋鸡、特种水产和瘦肉型生猪为主的特种养殖业;以早熟梨和小山竹为主的特种林果业,并建成基地,形成规模。二要积极培植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九江鸿立食品、德安县贝伦特丝绸、江西上好佳等龙头企业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和农民自筹等方式新建一批畜禽、蛋、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三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做大做优现有特色产品基础上,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生态名牌农产品,发挥品牌效益。 提高农民合作组织化程度。一要强化市场观念,构建农产品加工销售网络。以市场指导农业生产,尽快形成产销一体的农产品加工群,促进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推动优势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二要重点培育扶持经济关联度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倡导“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组成各种行业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促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开拓多元化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继续抓好全县新农村试点建设,力争使我县新农村建设步入全省先进行列。一要以改路、改水、改厕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住宅、道路、绿化规划,使之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吻合。结合农村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等国债项目的实施,做好“三清五改”,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逐步实现农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清洁房、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的目标。二要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为核心,切实发展农村新产业。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要立足本地特色和现有基础,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实施优势发展战略,不断培育新的符合市场的产业项目,争取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鼓起农民的钱袋子。三要以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为抓手,切实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农民“知识化、职业化、文明化”进程,积极开展“改陋习、育新人、建新村、树新风”活动,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教育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革除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以工业强县为主战略,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抓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关键、项目是载体、项目是后劲、项目是财源。要坚定不移地下大力气抓好统领经济发展的大项目,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严格管理重大项目,精心运作重大项目,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不断提升抓项目的水平。一要科学规划、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重点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储备一批增加地方财源、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中小项目;吸引一批省内外、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成长性项目;组织实施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安排一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亟须的社会事业项目,以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二要坚持政策扶持性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一起抓。一方面要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在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政策扶持性投资项目。另一方面要拓宽渠道,尽可能地通过项目包装推介,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大量吸纳外来资本投资项目建设,力求更多的增量带动。三要大力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今年,我们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以“求科学发展之真,务项目建设之实”为主题,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下决心引进一批大项目,抓好一批大项目,建设好一批大项目。加大亿元项目调度力度,全面推进庆腾五金、港华实业、磐石铝业等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力争立峰一期、达晟二期、旭晶玻璃、爱德电磁等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 抓园区建设。按照“开发集约、功能齐全、产业聚集、管理科学”的要求,举全县之力推进园区建设。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明确产业定位,突出特色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把园区打造成为实现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平台和主战场。一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综合运用政策和市场手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多种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加快园区工业项目用地开发。加大工业项目用地申报力度,确保新增工业用地需求。规范园区闲置土地清理转让,推进零地招商,扩大“腾笼换鸟”成果。三要加大招工力度,努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大企业招工力度,创新招工方式方法,找准招工路子,积极引导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吸引农民进城务工。严格落实招工责任制,继续加大外出招工力度,提高招工工作实效。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和银行建立经常性的沟通渠道,鼓励银行对有产品、有市场、有后劲的企业重点支持,促进银企合作。运作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疏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靠项目,项目靠环境。要牢固树立“环境决定发展,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政府诚信建设。坚决制止“吃、拿、卡、要”行为的发生,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从严处理,决不姑息,抓典型、肃清风,通过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氛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把我县打造成九江对外开放的新名片。一要强化宣传教育,积极营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认识,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 “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自觉投身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中来,自觉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二要强化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精简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对已取消行政许可事项的后续监管。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应向社会公开,并进入办证大厅,实行集中办理。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行政许可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杜绝借机搭车收费、乱收费现象。三要强化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投资者和群众的合法权益。整合部门资源,畅通投诉渠道,强化监督检查,建立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职能部门和单位的联动机制,快速、客观、公正地处理企业和群众的投诉。 (三)以“民生工程”为第一事务,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发展成果广泛惠及民众。 进一步构建更高标准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做好百姓关注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继续坚持新增财力向社会事业、向基层、向群众倾斜,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养老、低保、医疗、住房、扶贫等关系人民生产生活的重点问题。公开招聘乡村教师,着力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少,农村师生比例失衡问题,实现城乡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培训,努力建立并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促进体系,支持并发展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各项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城乡低保对象人均补助水平,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应退尽退;进一步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大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控制,提高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体系和急救网络建设,加快城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大病医疗援助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探索建立三级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全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使全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进一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公共生活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中低收入户和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的建设力度,力争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20公里;全力实施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血吸虫疫区卫生设施建设和农村沼气池建设步伐;确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全面实施;认真做好扶贫和库(山)区移民安置工作。 (四)以服务业为基础,狠抓文化、旅游和商贸发展,着力打造县域经济新亮点。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房地产、物业管理、市政公用、社区服务、文化艺术、医疗保健等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发展;积极拓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现代新兴服务领域;有序发展公证、资产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鼓励发展创意产业;放宽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类资本进入,加大对重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加快开发文化旅游业。加快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旅游资源、资本和服务的开放力度。充分发挥生态、文化旅游优势,大力开发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以及绿色农业观光等生态旅游项目;重点对接知名旅游集团,着力抓好义门陈、陶渊明故里、万家岭遗址、聂桥溶洞旅游等项目开发。 加快建设县域商贸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建材市场、集贸市场,加快综合大市场、家具交易市场等中心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业态,促进商品营销和流通方式现代化;增强我县商贸业的周边辐射能力和影响力,逐步形成区域商贸中心。 (五)以新城区为依托,不断拓展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拓展城市框架。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战略,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以县城核心区发展凝聚人气,快速推进城区功能环境设施建设;以新城区为依托,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相对集中,成片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做美城市,不断拓展城市框架。 完善城市功能。坚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规划设计和长途客运中心搬迁;积极开展博阳河环境整治;全力推进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活动;全面完成义峰山公园、实验小学、附城圩堤改造,做好宝塔导托河项目实施准备工作,抓紧雁家湖宾馆、综合大市场的建设。加快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六)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积极推行“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发展模式,组织实施好资源领域的循环经济项目试点,建设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着力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监察,建立资源和环境经济补偿制度,充分运用价格、财税等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的目标。 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产业政策限制的项目严格把关,对产业政策禁止、淘汰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严格执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确保建设项目符合安全和环保要求,切实把好项目环保准入关;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审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尽快出台相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对湿地、饮用水源和生态工程保护管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低的“五小”企业和“三无”企业坚决予以取缔,确保实现二氧化硫排放、化学需氧量的逐年下降。 (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整合成人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带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尽快形成一批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 大力发展卫生事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建设,以及卫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发展,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县医院门诊大楼、县妇幼保健院项目建设;加强血吸虫、结核病防治工作;整顿医疗市场,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繁荣和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积极推进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艺精品创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和基层计生服务网络建设,努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促进人口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做好人口普查、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