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党史编研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6-12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3-0465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6-12 16:48
打印
    关联导读: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4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国共联合战线的建立与发展,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的,人们通常称之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1923年6月,中共在广州举行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国共两党建立合作的总方针。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11月,中共中央第三届一次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全党“当以扩大国民党之组织及矫正其政治观点为首要工作”,在政治上应促进国民党进行反帝国主义的宣传及行动;在组织上应努力扩大国民党。国民党有组织的地方,共产党员“一并加入”,国民党无组织的地方,共产党员“为之创设”。

自1913年李烈钧在湖口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九江遭受重大打击,德安也不例外。在大革命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领导和帮助下,国民党在德安获得重生。德安国共合作的局面形成后,贯彻执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革命的新局面很快形成。国共两党协助北伐军入赣作战,取得节节胜利,在赣北地区掀起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高潮。

一、协助建立国民党德安区党部

国民党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后,1925年11月,共产党员肖素民以跨党宣传员身份来德安指导工作。此前,德安只有郭沈毅、袁子辉等个别老同盟会会员。肖素民来德安后,得到杨乐羊等人的积极配合,在知识分子、青年小商贩中吸收部分国民党党员,连同跨党的共产党员,成立中国国民党德安区党部。

1926年9月,共产党员杨超以跨党的身份指导德安工作。国民党德安区党部在德安、星子交界处仙姑殿秘密召开国民党党员会议(北伐前德安处于军阀孙传芳控制之下,活动不可公开进行),会期三天。参加会议的除国民党员外,还有跨党的共产党员,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的丁维亚(共产党员)参会指导。会议决定将国民党德安区党部改组为国民党德安县党部,并选举七个执行委员,其中跨党的共产党员占五个,即袁亚梅、扶国权、余松亭、杨丕显、冷绪洪,余二人为国民党党员肖文楼、袁子辉。会议着重研究如何策应和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问题。

二、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

1926年7月,蒋介石派遣陈立夫、段锡朋、郑异等人到江西考察党务。他们对国民党德安县党部的人选不满,网罗党羽,企图从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手中夺取党务领导权。德安县党部的国民党右派蠢蠢欲动,谋取改组,排挤县党部中跨党的共产党员。

11月,为保持政治上纯洁,顺利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民党德安县党部在县城文昌宫召开国民党德安代表大会,重新改组国民党德安县党部,解除县党部中投机分子的职务,由国民党左派和以跨党的共产党员在党部担任主要工作。由袁亚梅任常务委员长,熊锄辛任组织部长,扶国权任宣传部长,童善斌任工人部长,何奎光任农民部长(因学习暂未到职),李清涛任商民部长,杨超任监察委员。

国民党德安县党部改组后,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努力,迅速建立基层组织和发展党员,先后在黄㛚铺、夏家铺、杨坊、县城四个地方设立区党部,在乌石门、高塘、秦洞、吴山、彭山、磨溪头设立区分部,区党部和区分部的负责人均由跨党的共产党或国民党左派担任。

在中共德安支部帮助下,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团结国民党员,德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在大革命高潮中,国民党成为德安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共产党的革命活动,都以国民党部的名义开展,对促进工农运动,支援北伐革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