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党史编研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2-11-09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2-02451

马克思主义在德安的传播

来源: 发布时间: 2022-11-09 10:42
打印
    关联导读:


一、先进知识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以提倡民主、科学和探索改造社会方法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进一步深入,新思潮大量涌现。许多青年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探索新的人生之路,寻求救国良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想,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德安不少青年怀揣梦想,外出求学,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思想。

1921年,杨超就读于南昌心远中学。学习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加入袁玉冰、黄道等创办的革命社团改造社。改造社主张用民主的思想,去打破一切军阀专制的统治制度和阶级压迫制度,用劳工神圣的主张去启发民众的觉悟,用严格公正的批评去揭露社会的一切黑暗现象,通过改造社会,使黑暗的江西变成一个光明的新江西。杨超是改造社的一名活跃社员,他写诗抒发心怀:“莫叫桑麻困后人,浮云富贵不如贫。男儿志在安天下,破旧山河再造新。”还在日记中表达自己的志向:“中国地大物博,为何不富不强,盖因未得改革之道,我当竭力于此奋斗。”这代表了德安一大批外出求学青年的心声。

这些先进青年在读书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熏陶,自由结社、抨击时弊,不仅自己成为求新求变的先行者,还通过各种途径,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传回家乡,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暑假,杨超取得家人支持,在木环垄七里铺一间庄屋里办起了德安县第一所农民夜校。参加学习的都是贫苦的农民和烧炭工人。他教农民、工人识字,在黑板上写着:“五一劳动节,不可不晓得,全世界轰轰烈烈,我们工人满身墨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等。通过教书识字,进行阶级教育,启发阶级觉悟。

向家人和亲朋好友邮寄和捎带进步书籍报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最常用的一种办法。杨超利用回家的机会,将《新江西》、《向导》等革命书刊带回德安供青年学生阅读,借此方式传播马列主义。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新青年》、《先驱》、《新江西》等刊物源源不断带入德安,对德安青年产生很大的影响。

1923年3月,在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的领导下,杨超同袁玉冰等人,揭露北洋军阀江西督理蔡成勋,密保其爪牙李廷玉出任江西省长一事,通电全国揭露蔡、李丑闻,进行保卫民权斗争。蔡成勋恼羞成怒,下令逮捕为首的袁玉冰等数十人,并饬令心远中学以“学潮中滋事分子”的罪名开除杨超学籍。杨超被迫离开学校,返回德安继续进行革命活动,他邀集志同道合的同学筹办革命社团,传播马克思主义。

8月,在杨超的影响和积极倡导下,县立高小和沈毅学校学生熊祖沐、余任灿、余光辉等人,在德安县城办起一所平民夜校,把一些穷苦和无钱上学的青年组织起来学习,参加学习的有店员、理发员、伙夫、搬运工人等等。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接受新思想。

通过这些方式,先进青年帮助农民、工人等劳苦大众学习文化知识,向他们宣传新思想,启发他们开展反封建、反帝斗争意识。同时,先进青年与工农大众紧密接触,自己也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为以后开展革命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进步学生开展革命活动

1923年秋,杨超、何奎光、扶国权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0月,杨超、何奎光、扶国权在南京东南大学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杨超与南京的改造社社员等在南京创办《新江西半月刊》。12月,杨超发表《改造中国的一条大道——革命》的署名文章,。文章开篇写道:“事实告诉我们,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千钧一发、存亡危急的时候了。国势的垂危,国事之败坏,已无我们从容考虑、从长计议之余地。现在唯一的途径,不是静坐空谈,而是要立起脚来,伸开拳头大踏步的向前干去。干!干!干!”文章接着批判了“教育救国”、“文化救国”、“实业救国”等论调,认定只有革命才是改造中国的一条大道。这篇文章在全国青年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4年3月12日,杨超当选为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任出版委员。4月,团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杨超任宣传委员。因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勾结军阀,反对孙中山先生,东南大学学生开展“倒郭”运动,但“倒郭”运动失败。当年秋天,杨超同张光人一同北上就读北京大学。杨超在北大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在李大钊的关怀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经赵醒侬介绍,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学生袁亚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九江南伟烈学校学生熊克彬(德安籍)也在九江入团,任团九江第二支部干事。1924年12月5日,团九江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熊克彬任团九江地方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同时,省第六师范学校学生熊好生、向热生和省立农业中学学生甘霖沛在各自的学校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这些在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每逢寒暑假回到家乡,互相交往,进行革命活动。

通过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洪流的影响,德安进步青年积极创办各种刊物和创建各种革命团体,开展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在德安得以广泛的传播,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爱国青年。他们如饥似渴地接受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探求革命真理,推动德安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国共产党在德安建立地方组织以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德安建立地方组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