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德安概况
德安县地处赣北中南部,东接星子,南邻永修,西毗武宁,北连瑞昌、九江,东西长和南北宽均为40多公里,是个小县。
全县属低山丘陵地区,三面环山,南西北高、东南低。全县山地面积约占总面积20%,低丘面积占65%,滨湖波状平原占15%。北有幕阜山东延余脉茶子山、潘狮山、金盆寺等绵延,构成北部低山地形;西南有小岷山呈北东及东西延伸,构成南部低山地形;中部丘陵有彭山呈北东展布高耸。一般山岭海拔高度200-600米,最低处为东南角鄱阳湖滨,径流出口处仅15米。德安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水稻、棉麻、瓜果等农作物生长。河流属鄱阳湖水系,发源于瑞昌的博阳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全县大小支流34条,其中较大的有洞霄水、田家河、车桥水等7条支流。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令人瞩目的区段之一。
德安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劳动生息。先秦称敷浅原,位于吴头楚尾,后隶属九江、豫章、鄱阳、浔阳、江州辖地。五代吴乾贞元年(927年)设置德安县,此后县名未曾变更,治所也从未迁移。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勤劳朴实、忠义诚信。唐宋时期义门陈氏历时三百多年聚族而居、同劳共炊,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平均分配、和谐相处的人间奇迹。
德安南距南昌82公里,北离九江53公里,往北穿瑞昌直达湖北,向西经武宁、修水通入湖南,内河贯连鄱阳湖、长江黄金水道,交通十分便利;是军事战略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天国西征军石达开部,陈兵县城,阻击清兵,牵制曾国藩进军南京,德安成为重要战场,近代也是赣北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要地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争中,还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年代,无数革命先辈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实践理想、抛洒热血,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二、旧社会德安的社会状况
由于几千年来封建制度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反动军阀的黑暗统治,德安人民长期生活在贫穷、动荡的苦难深渊之中。
地主、富农、土豪劣绅占有大量耕地、山林(山林70%-80%为地主、富农占有),农民只有少量的土地。据解放初土地改革时统计,全县共有地主543户,其中大地主有清塘畈的郑博谦、杨坊的肖九川、邹桥的王锡筹、固守的董立恒、聂桥的聂锡光、县城的邹良森、燕北平、孙本忠等。地主凭借自己拥有大量土地,采取雇工剥削、租佃剥削、收地租、放 青苗、放高利贷、典押等手段,残酷剥削农民。每逢地主家婚丧喜庆、过年过节,农民还要额外送礼、送工等。
官僚、军阀与地主恶霸互相勾结、狼狈为奸。赋税名目繁多,有田赋税、人丁税、地产税、印花税、漕运税、田赋附加税、保甲捐、花票以及临时性捐款等。旧军阀统治期间,全县城乡地主豪绅及商户发行花票的有100多家,有的花票刚发行出去,立即“倒闭”,农民手中的花票成了一张废纸。即使不“倒闭”的,发行人也可把花票当作资本,从中经营谋利。县城郭粹儒发行的“郭利泰”花票最多,他利用花票在县城开钱庄、当铺、麻行、谷行、磨坊、油坊和南杂货、布匹商号,花的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钱。
德安人民对各种赋税的盘剥恨之入骨,反抗斗争屡屡发生。清光绪26年,彭山农民80余人,每人挑着1担蓝靛到县城去卖。他们被设在乌石门观音阁收取厘金(还税)的卡官阻拦,要求缴纳厘金。此时农民奋起抗争,举起扁担就打。卡丁慌忙逃亡县城,向知县告急,县知事立即派出兵丁前往镇压。农民齐心协力,奋战官丁,将官兵打败。自此,乌石门的厘金卡便被取消了。
盘踞在德安的军阀连连祸害德安人民。1913年7月,李烈钧部在湖口举师讨伐袁世凯。孙中山领导的南昌留守府警卫团团长林虎部在湖口遭遇北洋军阀李纯部,战斗失利,林虎率部退至德安东境,战斗又失利,李纯部进入德安,大肆抢劫烧杀,县城西郊的湴塘古寺被焚毁(后复建)。此后,德安县城成为军阀必驻之地。1924年,北洋军阀营长焦长富、王乐善率领一营兵士先后驻在德安,王乐善部以一个连派驻在杨坊,其余部队驻在县城。他们实施野蛮统治,大肆搜刮民财,广置田产。连长杜英光在杨坊与劣绅地主王锡筹勾结一起,组成清乡局,镇压农民,将秋基王(又名锹溪王)村几十户的房屋全部烧光。
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殃及德安。19世纪70年代初期,英、法帝国主义派来传教士,他们在县城设立天主堂、福音堂,以传教为名进行文化侵略,向人们传道布教,麻痹大众思想,并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他们大量倾销洋货,县城及乌石门、夏家铺等乡集镇洋货充斥,尤以东洋货为多。由于大量洋货向县城倾销,以致黄金、白银外流。洋人还通过买办、商人之手进行压价收购苎麻、粮食。清朝德安人刘鹏程的一首《竹枝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民遭受的残酷盘剥:“近城十里五麻行,一样庄头两样偿,价值低昂经纪手,不由分户不由商。”
德安的文化教育在近百年来也较落后。辛亥革命时,县城只有两所小学,一所是县立高等学校,另一所为郭粹儒出资兴办的郭氏私立沈毅学校;在农村只有私塾(经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小学。农村少年读完私塾后,可到县城小学续学。小学毕业后深造,或到省会南昌,或到九江、汉口、南京、上海、北京等地。于是,县城两所小学成了德安有文化的青少年荟萃的地方,也成为后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德安人民为求生存、求民主的革命斗争,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最后都不可避免地遭到失败。这说明,民众自发的抗暴革命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行不通,中国革命只有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开辟新的道路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