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别: 林泉乡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生成日期: 2025-08-05 公开时限: 常年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000014349/2025-06904

林泉乡:用脚步温暖乡土 以实干点亮山村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8-05 11:24
打印
    关联导读:

在林泉乡清塘村的田埂上,常能看到一个皮肤黝黑、脚步匆匆的身影。自2021年9月从县财政局来到这里,黄序保就把清塘村当成了家,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实干温暖着每一位乡亲。

强支部,聚人心

“乡村要振兴,党员得先动起来。”刚到村时,为提升村党支部凝聚力,增强村干部干事劲头,他琢磨着。于是,他带着村支书挨家挨户找老党员聊,拉着年轻村民谈,决定从“党员带头干”破题。

村里有种红薯的老传统,但一直不成规模。黄序保找到几位老党员,带头种了200亩红薯。村民们看着党员们起早贪黑在田里忙活,收成真不错,也跟着动了心。不到两年,全村近80户都种起了红薯,面积扩到1000多亩。党员陈庆春笑着说:“以前开会的时候,都是在商量事儿、想办法。现在黄书记带着大伙直接到地里干起来啦,群众这下对我们更是打心眼里信任。”

他还总想着给村里添点“新鲜血液”。驻村这几年,挖来4个有想法的年轻人当后备书记,培养了3个年轻村干部。县财政局的党员也常来村里,和村民一起上党课、搞义务劳动,村里的党组织慢慢成了大家心里的“主心骨”。

兴产业,富口袋

“黄书记,这红薯种出来,能卖上价吗?”一开始,不少村民心里打鼓。黄序保没多说,带着村干部跑市场、找技术,硬是建起了一座红薯加工厂。

他想了个法子:村委会请农技能手教大家种红薯,合作社统一按保底价收。村民王大叔一开始只敢种5亩,看着别人赚了钱,第二年直接扩到20亩,年底一算,多赚了好几千。现在,村里的红薯不光能做成粉,还能加工成粉条、红薯干,通过电商卖到南昌、广东去。有次黄序保去南昌出差,在超市看到自家村的红薯干,赶紧拍了张照片发回村群,大家都乐开了花。

除了红薯,黄序保还盯着村里的稻田。他带着大家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用上新农技,稻子亩产提高了不少。村里的大米加工厂每天轰隆隆转着,不少脱贫户就在厂里上班,家门口就能挣钱。

惠民生,暖民心

清塘村的路以前坑坑洼洼,下雨天满脚泥。黄序保跑了好几个部门,争取来资金,把村部门前的路修成了柏油路。有位老人拄着拐杖在新路上走了两圈,拉着黄序保的手说:“活了一辈子,终于能在平展展的路上散步了。”

他的笔记本上记着村民的“小事”:7组晚上走路黑,就装上100多盏路灯;12组池塘漏水浇不了地,就找人修好堤坝;村活动中心旧了,就翻修成村民聊天活动的好去处。

黄金兰身体不好,黄序保总惦记着她。帮她办了医保,还介绍她去村加工厂做些轻活。“黄书记比亲人还上心”黄金兰现在常说,“日子有盼头了。” 

不满足于清塘村富起来,黄序保还想着帮隔壁屏峰村。屏峰山林多,他觉得适合养蜜蜂,就请专家来给村民上课,手把手教大家摇蜂蜜。

村民黄承应一开始怕养不好,黄序保陪着他守了几晚蜂箱。现在黄承应家有10箱蜂,每年能多收200斤蜜。屏峰村的蜂蜜和清塘村的红薯制品一起,贴上了“清塘富兴”“屏峰园”的牌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特产。

驻村这些年,黄序保晒黑了、瘦了,但清塘村的稻田更绿了,村民的笑容更多了。他常说:“只要能让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再累也值。”如今,走在清塘村的路上,能看到连片的稻田、忙碌的加工厂、崭新的民居,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这位驻村干部的脚下慢慢铺展开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