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安县高塘乡的现代化农业大棚里,脱贫户汤增兴忙碌的身影穿梭于翠绿的芋叶之间,浇水、施肥、除草,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认真。这片生机勃勃的毛芋头田,不仅是村集体经济的希望田野,更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据高塘乡顾田村党支部书记戴建托介绍,村集体种植的5亩毛芋头,采用了先进的大棚种植技术。经过细致的市场调研,毛芋头凭借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的显著优势,成为村集体“短平快”增收项目的首选。预计亩产量可达3000至4000斤,按当前市场单价3元/斤计算,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以上。这一精准的产业选择,为村集体经济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前景。
田间管理是确保农作物高产优收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毛芋头的最佳生长状态,村里专门聘请了有种植经验的脱贫户汤增兴参与田间管理。汤增兴深知这份工作的责任重大,每天早晚准时来到大棚,精心照料每一株芋苗。他深知浇水要避开正午高温,施肥得用发酵好的农家肥,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蕴含着他对种植技术的深刻理解和用心付出。
作为村里的脱贫监测户,汤增兴通过参与大棚务工,每月增收2000余元。这份“家门口”的工作,不仅让他能够照顾家庭,还使他掌握了实用的种植技术。他感慨地说:“村集体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就业机会,我得把芋头管好,对得起这份信任!”汤增兴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毛芋头的茁壮成长贡献了力量,也为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高塘乡顾田村建立了“村集体+脱贫户”利益联结机制,将村集体产业的发展与脱贫户的利益紧密相连。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参与大棚管理,并提供技术培训,让脱贫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多实惠。今年以来,该村已通过大棚产业带动6名脱贫户增收,真正实现了“产业兴”与“百姓富”的良性循环。
这种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为脱贫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还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和创业热情。脱贫户在参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德安县高塘乡的毛芋头种植项目,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精准选种、精细管理和利益联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效和脱贫户的增收致富。下一步,高塘乡将继续沿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稳步前行,绘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