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22名来自华东交通大学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满怀热忱奔赴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丰林镇紫荆村,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旨在通过深入调研,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智慧与活力。
活动伊始,紫荆村党支部书记与师生们举行座谈会,详细介绍了“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近年来,紫荆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土地流转整合、政策扶持引导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推动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紫荆村党支部书记兰江应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我们坚持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师生们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引进、生态保护等话题与兰书记进行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队教师指出:“紫荆村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科学性,也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鲜活案例。”
作为紫荆村产业振兴的“双引擎”,葡萄园与猕猴桃园的发展轨迹,恰是村里特色产业从“破局”到“提质”的生动注脚。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他退伍不褪色,回到紫荆村投身农业创业。面对创业初期资金紧张、技术匮乏等难题,刘彦文没有退缩。在村党组织的帮助下,他申请到创业贷款,参加各类农业技术培训,逐渐掌握了葡萄种植的关键技术。如今,这里的葡萄通过“线上预售+线下采摘”模式进行销售,这段经历也成为“军人返乡创业促振兴”的鲜活教材。
猕猴桃园同样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从土壤改良、灌溉施肥到疏花疏果,园主每一步都精准把控。近年来,随着市场对绿色优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猕猴桃园借助品牌打造、电商销售等渠道,拓展销售范围,提升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师生们穿梭在藤蔓间,与园主交流产业发展历程、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规划,探寻特色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从座谈会的宏观蓝图到果园里的微观实践,华东交大学子们见证了党建引领下产业振兴的蓬勃活力。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更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让紫荆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