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源口村,鸡鸣声与机械运转声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协奏曲。曾经因技术落后、销路不畅而陷入困境的蛋鸡养殖产业,在源口村党支部的引领下,通过“硬件提质+软件赋能”双轮驱动,焕发出蓬勃生机。
以往,源口村的蛋鸡养殖业呈现出家庭散养的零散态势,村民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饲养方法。鸡舍构造简陋,疫病问题时有发生,导致鸡蛋品质良莠不齐,且销售范围仅局限于邻近的集市。养殖户肖国华曾感慨道:“一年到头辛勤忙碌,每只鸡的利润却微乎其微,一旦遭遇鸡瘟,更是损失惨重,几乎颗粒无收。”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养殖户们纷纷向村委会发出求助之声。村党支部迅速响应,成立了“蛋鸡产业攻坚专班”,并确立了“小而精”的发展策略。经过精心筹划,2024年,源口村成功争取到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共计440万元。其中,240万元被用于在源口村10组新建两幢各占地1000平方米、共4层的厂房,并配备了两套蛋鸡养殖自动化设备,包括捡蛋机、清粪机、照明系统及喂料机等;另有200万元则投入到源口村8组,用于新建两幢各占地600平方米、共5层的厂房,同样安装了两套先进的养殖自动化设备。
依托这些智能化设备,养殖基地实现了蛋鸡养殖的全流程自动化集中饲养与封闭管理,大幅度减少了人与蛋鸡的直接接触,从而确保了鸡舍环境的清洁与鸡蛋品质的上乘。
项目竣工后,预计10组的每栋3万羽鸡舍将实现年产值70万元,年销售量包括鲜鸡蛋2430吨、老母鸡8万只以及有机肥4700吨;而8组的每栋2.3万羽鸡舍则预计年产值可达53万元,年销售量涵盖鲜鸡蛋600吨、老母鸡2.3万只及有机肥1500吨。
该项目采取了“村委会+基地+脱贫户”的运营模式。建成后,村集体将厂房及自动化设备租赁给德安县邹桥乡源口村蛋鸡养殖基地使用,以此推动产业发展。2024年,这一举措为邹桥乡源口村增加了44万元的村集体收入。此外,该项目还充分发挥了联农带农的积极作用,带动了附近1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户均增收达2000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弱劳动力脱贫户的就业难题,并促进了农户收入的稳步增长。
邹桥乡蛋鸡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下一步,邹桥乡将大力发展蛋鸡养殖产业,通过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构建产加销衔接的全产业链体系,立足地域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集群效应,力求实现源口村蛋鸡养殖从分散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的跨越。






 
			 赣公网安备36042602000104号
赣公网安备36042602000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