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第一节
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一、中共德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930年2月,中央特派员子修从九江来德安巡视工作,肯定了德安工作成绩,并对德安工作提出了建议。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中共德安县委决定,为建立县苏维埃政权做好准备工作。 2月底,在子修和省委特派员杨振林指导下,中共德安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在孙家塝背后孙村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人,代表全县党员900余人,会期一天,辛忠荩主持会议。子修作了《关于当前斗争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他说:“扩大苏区,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夺取县城......”县委书记黎继友作县委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县委成员,宋昌法、辛忠荩、孔庆贤、贾祥贵、孙本林、杨开全、杨传柏、黎继友、宋昌庚、程锦堂、吴道明、吴官星、刘俊杰(女)等13人组成第五届委员会,县委书记宋昌法,秘书长辛忠荩,组织部部长孔庆贤,宣传部部长辛忠荩(兼),农民部长贾祥贵,雇工部长孙本林,青年部长杨传柏,经济部长刘俊杰(女),黎继友兼任县农协主席。大会作出六项决议案:(一)关于开展春荒斗争和“五抗”运动的决议。(二)关于召开德安县苏维埃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的决议:黎继友、辛忠荩、杨开全、宋昌法、吴道明、程锦堂、吴官星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黎继友为筹备委员会主任,杨开全为筹备委员会秘书,负责筹备召开德安县苏维埃代表大会事宜,筹委会设在田家河石鼓殿。(三)关于增设雇工部的决议。(四)关于增设天兴区的决议。(五)关于成立德安县赤卫队总队部,总队部由徐本佐负责的决议。(六)关于吴仕銮作风恶劣、脱离群众,撤销共青团县委书记职务,给予留党察看处分的决议。县委机关先后驻孙家塝、葛洪山。县第五次党代会后,将德安县四个区重新划建,设为五个区。区设区委会和区农协。第一区:辖秦洞区范围,东至岷山下,区委书记孙一恩,区委机关驻洞宵。第二区:辖青龙堡、陈山垄、贺山垄、蔡山垄一带,即原陈贺山区范围,区委书记王官忠,区委机关驻陈山垄。第三区:辖彭山、吴山、山湾、中山区范围,区委书记吴道明,区委机关驻吴山下程。第四区:辖彭山脚下以东丰林、白果树、黄㛚、罗家桥至乌石门及万家垄一带,直达星子交界地,区委机关驻蔡坊垄,区委书记宋昌庚。第五区天兴区:辖荒山、天兴寺、沿山坑及瑞昌的余家桥、九都源等地,区委机关驻天兴寺、荒山李村等地,区委书记徐初洪。各区委书记均兼任区农协会主席。此外,后田和固守堡曾家垄等地,各建立中共德安县后田、固守特别支部,后田特支部书记为曾昭鑫,固守特支部书记为罗会球,他们负责县境东南部和县境西南边与毗邻地区的工作。德安火车站支部仍负责铁路沿线工作,这三个支部都由中共德安县委直接领导。岷山党组织仍隶属九江中心县委。
二、共青团德安县代表大会的召开
1930年3月初,共青团德安县第三次代表大会在孙家塝背后孙村召开,出席代表40余人,代表全县团员500余人。会期一天,会议由县委青年部长杨传柏主持,县委秘书、宣传部部长辛忠荩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中央特派员子修和来县指导工作的团省委王巡视员分别作讲话,他们号召全县共青团员在党的领导下起先锋作用,为完成县委决议而奋斗。大会选举杨传柏、孙本林、黎瑞海、张发荣、傅荣水等人为团县委委员,成立团德安县委员会。团德安县委书记杨传柏(兼),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傅荣水,宣传部部长张发荣。团县委成立不久,团县委书记杨传柏在竹篷桂村主持召开青少年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整顿、巩固和扩大青少年组织,规定16岁以下的少年可以参加青少年先锋队,要求青少年们经红军和赤卫队派员训练后,配合红军部队参加战斗。中央特派员子修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对德安的青少年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赤卫队、少年先锋队、儿童团的组织在德安农村中有,‘五九’这天,游击队配合能作战的赤卫队、少先队分两路进攻......”
三、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30年3月,德安县苏维埃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正式开展工作,在各区、乡召开代表会议,商议筹建区、乡苏维埃政府。筹备委员会委员吴道明以第一区为中心,在月亮塝和杨家湾进行试点,直接由群众选出区、乡苏维埃委员、主席,成立区、乡级苏维埃政府。第一区顺利建立苏维埃乡政权后,县筹备委员会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在各区、乡全面推行。各区、乡苏维埃乡政权建立后,分别选举出席县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人员。4月6日,德安县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田家河石鼓殿隆重举行。出席大会代表和各方负责人共300余人,九江、瑞昌、星子等邻县也派代表来参加。中央特派员子修、省委特派员杨振林及团省委王巡视员指导会议。田家河石鼓殿会场门前设立主席台,台前挂着德安县苏维埃代表大会的红布横幅,门口升起镰刀、斧头大红旗。会议开始时,锣鼓、鞭炮齐鸣,与会人员齐唱《国际歌》。杨开全报告大会筹备经过,推选黎继友、辛忠荩、杨开全、宋昌法等五人为大会主席团。黎继友主持会议。辛忠荩致开幕词,总结前段军事斗争、群众工作情况。子修为大会作政治形势的报告,杨振林作讲话。会议决定,正式成立德安县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出黎继友、宋昌法、辛忠荩、杨传柏、杨开全、程锦堂、宋昌杰、黎瑞海、刘贞旺(女)九人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徐本佐、吴方贵为候补委员,黎继友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田家河石鼓殿。大会通过四项决议:一是根据县苏维埃组织法的规定,德安县苏维埃政府内设组织委员会、宣传委员会、农民委员会、土地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及青年、妇女委员会、秘书处;由大会主席团提名代表通过,杨开全任德安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辛忠荩任德安县苏维埃组织委员会主任,程锦堂任经济委员会主任,宋昌杰、徐本佐任军事委员会正、副主任,黎继友任青年委员会主任、刘贞旺任妇女委员会主任。二是关于调整土地实行土地革命、划分农村阶级成分、规定土地分配原则。三是关于举行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的决议规定:在原春荒斗争的基础上引导群众,扩大斗争规模,解决农民口粮困难,解决农民土地要求,深入发动群众,组织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召集群众性大会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举行一次大规模示威游行;大会举行地址设在田家河石鼓殿,由各区苏维埃政府、区农协会组织群众参加。四是关于发展经济的决议,发展农业、手工业,打倒资本家,保护小商人。全县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行使行政权,管理苏区民、财、军、政、学等项事务。各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和驻地为:第一区辖秦洞区范围,政府机关驻秦洞,苏维埃政府主席孙一恩。第二区辖陈山、贺山至蔡山垄及大屋贾村一带,政府机关驻陈山垄,苏维埃政府主席王官忠。第三区辖自彭山至中正堡范围,政府机关先后驻下程、吴山,苏维埃政府主席吴道明。第四区辖彭山东麓至乌石门、罗家桥一带,政府机关驻蔡坊垄等地,苏维埃政府主席宋昌庚。第五区辖天兴寺、荒山、沿山坑等地,政府机关驻荒山李村,苏维埃政府主席徐初洪。中共德安县第五次党代表大会和县苏维埃政府的决议,贯彻了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是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具体实践。这一时期,德安苏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左右,除县城及近郊外,都在红色政权苏维埃的管辖下,并与毗连的邻县九江、瑞昌、武宁、星子、永修的江益区等苏区连成一片,总面积约达900余平方公里。苏区人口约达38000人左右(据史料载,1930年德安县总人口约为7万人)。7月,子修在给中央的《赣北工作报告》中说:“......德安可以说只有县城还在反动统治者手里,乡下完全在我们手里,并且发展到了武宁......”。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社会事业建设
一、土地革命的深入
县、区、乡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工农红军、赤卫队及德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年关斗争、春荒斗争和“五抗”运动,不断斗争地主豪绅、镇压反革命分子、打击反动势力,废除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苛捐杂税,清算地主豪绅的剥削账,强迫他们当众烧毁典租契约,交出农民所纳租谷。如有抗拒者,便被逮捕,进行游乡,没收其全部仓谷。苏维埃政府将没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调动了根据地人民支援革命斗争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地流传着一首反映革命场景的歌谣:“农民血汗谷,全被剥削光;地主吃酒肉,穷人吃菜糠;翻身闹革命,跟着共产党;抗租又废债,为度春夏荒。”在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权领导下,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苏区农村全面掀起土地革命运动。为保证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县、区、乡各级苏维埃设立县、区土地委员会,安排专人任土地委员会委员。德安县苏维埃政府按照毛泽东提出的“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的方针,规定土地分配原则:一是以粮册为基础,进行田亩、山地调查,根据全家人口占有土地数,劳动与不劳动,雇工与不雇工,出租和不出租,多出租和少出租,是否兼营其他行业等关系,秘密划分雇农、贫农、半自耕农、自耕农、富农、地主等阶级,由各区分乡造册,报送县土地委员会审核批准。二是没收一切祠堂、庙宇土地,没收土地豪绅的土地财产,没收富农多余土地。所有土地在原耕的基础上,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耕种,多余土地全部为公,由当地苏维埃政府管理,交由临时人口耕种,发展粮食生产。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打破了封建土地关系,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使他们成为土地的主人,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二、苏区的经济建设
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对苏区进行军事上的“围剿”,而且设立管理所、缉私局、检查卡、食盐公卖处等机构,实行经济封锁,妄图从经济上扼杀苏区人民。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苏维埃政府不屈不挠,坚决领导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经济建设,促进生产发展,保证革命战争胜利开展,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为了加强苏区经济建设,德安县苏维埃政府颁布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定:一是凡遵守苏维埃政府一切政策法令的工商企业,准许照常经营,继续生产,保证其自由营业,不加干涉。二是严禁投机贩卖、抬高物价,废除一切苛捐杂税。三是实行统一的适当的累进税,取消高利贷者的各种债务。四是减低房租,没收土地豪绅军阀官僚的房屋和财产,分配给贫苦群众。根据县苏维埃政府的决议精神,许多区、乡办起苏维埃商店,组织供销合作社,开办小工厂,筹集粮食等,在经济上取得很大的成绩。赣北红军游击队增设后勤部门,在机关驻地周围开办服装厂、兵工厂、红军医院等,主要为部队生产军帽、子弹带、少量军服,负责修理枪械和熬硝,购进硫磺制作火药等。红军第九支队还发动铁匠,除生产农具外,还制造土铳、梭镖、大刀等武器。为了发展农业,县、区、乡苏维埃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一是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苏维埃政府牵头,贫农团、妇女会等组织督耕委员会,督促群众生产,开发生产自救。在苏区,农业生产主要靠妇女或半劳动力。各区、乡苏维埃政府就组织妇女突击队、代耕队,帮助孤寡老人播种和收割;或者采取兑工、换工、帮工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农业生产困难。二是相互调剂,解决耕牛、农具、种子等困难。三是号召群众兴修水利,修理池塘堰坝,鼓励开垦荒山,大力积肥,改进施肥办法。四是大量植树造林,栽培桐、茶、棕、竹和果树等,开展植麻种棉、植桑养蚕、挖塘养鱼活动。
三、苏区的社会事业建设
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尽管教师缺乏,物质困难,但各级苏维埃政府依靠群众,克服困难,兴办一些学校。他们利用祠堂庙宇作教室,用砖块和木板搭成简易桌凳,学校虽然简陋,却是新型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和资格不受限制,只要是工农和红军子弟有读书要求的,均可入学。学校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学校还组织学生星期六义务劳动,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1927年在彭山创立第一所红色小学。此后辛忠荩在岷山办起农民学校。农村私塾教育也没有间断,一村独设或几村合设私塾,学龄儿童大多数能上私塾读书认字。教员(俗称先生)由农村贫苦知识分子担任。他们开展无产阶级教育,教农民识字,讲述革命道理,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热情,受到红军和周围群众的保护和尊重。 苏区的医药事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工农红军第五纵队第九支队在驻地设立的红军医院,除为部队伤病员治疗外,还免费为贫苦群众看病。苏区的中医郎中仍然从事旧业,如丰林堡中医王郡等,一直在苏区行医,各级苏维埃政府对他们加以保护。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利用各种纪念日,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纪念日有:1月27日,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纪念日;2月7日,“二七”惨案纪念日;3月18日,巴黎公社成立纪念日;4月12日,上海惨案纪念日;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5日,马克思诞辰纪念日;5月7日,国耻纪念日;5月30日,上海“五卅”运动纪念日;7月27日,红军夺取长沙纪念日;8月1日,南昌起义纪念日和全世界反帝运动日;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纪念日;12月11日,广州暴动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包含了丰富的革命内容,用革命思想教育广大群众,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德安苏区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德安工农革命进入鼎盛时期。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半殖民地和各军阀争夺地盘的必然结果,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的具体实践,是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具体实践,体现了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根据地为依托、土地革命为根本内容的中国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