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中共德安地方组织的建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依据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发展党的地方组织,领导各地党组织以主要精力从事工人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德安进步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影响和带领了一大批工农大众。这批工农大众以及进步青年以生力军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他们是中共德安党团组织得以产生的阶级基础。在德安,是先建立党的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再建立青年团组织,因而德安在赣北地区属于较早建立中共党组织的县份。
中共德安地方组织建立后,标志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德安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一节 中共德安地方组织成立前夕的革命形势
一、共产党人在德安的秘密活动
1925年3月,南昌《正义日报》编辑、黎明中学教员、共产党员舒味三,受中共南昌特别支部的派遣来德安,以推行通俗教育为名,在沈毅学校和县立高小进行革命活动,得到沈毅学校进步青年教员的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协助下,舒味三先后组织学生成立“读书会”、“互济会”,将《新青年》等革命书刊分送给进步教员和学生,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通过系列宣传,两校学生觉悟渐渐提高。6月,在江西学生联合会影响和帮助下,两校学生成立 “德安学生联合会”,由邹焕文担任学联主席。
为扩大革命形势,发展党的地方组织,中共四大以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生、共产党员杨乐羊,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德安,以沈毅学校教员的职业身份,从事秘密活动,开展建立党组织工作。杨乐羊与先前3月份来德安的舒味三接触,并通过舒味三与中共南昌特支取得联系。在中共南昌特支的指示下,杨乐羊在进步青年教员、学生、工人和农民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讲述革命道理。为了避免引起反动驻军的注意,杨乐羊在偏僻的九仙岭以阳居寺为聚会场所。通过经常学习,进步青年逐渐看清革命形势,提高阶级觉悟。经过考察,杨乐羊秘密介绍熊祖沐入党。
沈毅学校校长郭沈毅是同盟会会员,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对杨乐羊等的活动给予支持。4月中旬孙中山逝世后,杨乐羊组织沈毅学校学生举行悼念活动,宣传孙中山的救国救民主张。此后,杨乐羊以沈毅学校为阵地,陆续发展中共党员,开展青年运动,宣传国共合作的主张,沈毅学校实际上成为德安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二、各界民众声援五卅运动
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会后,全国各地工农运动如同暴风骤雨般发展起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互勾结,企图用暴力将这一运动镇压下去。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30日,上海学生和群众为抗议日本帝国主义暴行,举行反帝游行示威、演讲活动,竟被英帝国主义巡捕开枪屠杀,中国人民的鲜血染红南京路。这一举国震惊的五卅惨案,激起全上海乃至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事件在报纸上发表后,立即得到全国各城市工人、学生的声援,举行游行示威。
6月13日,江西督军方本仁派出军警,在南昌逮捕江西学联主席邹努等青年学生和进步人士三四十人。南昌一师等六校学生组成“援助被捕学生、进步人士委员会”。援助委员会主要成员袁亚梅,因遭通缉回到德安躲避,回德安后被德安县知事王仁祜下令逮捕。一个月后,方本仁在多方压力下收回逮捕学生令,袁亚梅才被保释。
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入德安。6月上旬,杨乐羊同沈毅学校教员胡德兰等人,组织沈毅学校和县立高小学生,举行罢课、聚会和示威游行,并成立声援五卅惨案宣传队,进行声援。宣传队员熊祖沐等学生在街头、码头、车站宣传讲演,谴责帝国主义的暴行。县城民众在学生爱国热潮的影响下,以实际行动进行声援。工人罢工,商民罢市,进行示威游行。县成立“仇货检查组”,对各商号一一进行检查,将日本产的仁丹、英国产的哈德门香烟以及其他洋货没收烧毁,对不愿参加爱国行动的基督教徒邹某、资本家高某当众进行警告。
声援运动持续到1926年1月中旬。通过声援五卅运动,参加游行示威的搬运工人、店员、市民和两校师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对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认识。
第二节 建立中共德安支部
一、中共德安支部的建立
1925年春,杨乐羊等人开始积极筹备建立中共德安地方组织的工作。6月,他在声援五卅运动期间,发现和培养运动的先进分子,相继发展胡德兰、余任灿、李炳福(李元善)、毛宝琳和铁路工人陈达才、邮政工人王某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9月,方志敏、肖素民先后来德安指导工作。肖素民在铁路工人、搬运工人中进行革命活动。通过肖素民的教育和帮助,余松亭很快提高了对革命的认识,被吸收入党。肖素民还在搬运工人中培养高玉兰等一批党的外围力量。
这年秋天,共产党员熊好生也从省第六师范(校址在九江)毕业回德安,积极参与党组织的筹建工作。
通过德安进步青年和有识之士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在德安得以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发展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通过革命活动积累了经验,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在德安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5年11月,在中共南昌特支的指导下,杨乐羊等人在沈毅学校后面毛宝琳家中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德安支部委员会,简称中共德安支部,这是赣北第一个党支部,隶属中共南昌特支领导。中共德安支部共有党员10人,他们是杨乐羊、熊好生、熊祖沐、胡德兰、余任灿、李炳福、余松亭、陈达才、毛宝琳和邮政工人王某。支部大会选举杨乐羊担任支部书记,还有组织干事熊祖沐,宣传干事熊好生,妇女干事胡德兰。中共德安支部的诞生,标志着德安的革命运动在党的领导下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中共德安支部建立初期的活动
1925年夏,德安县遭受大旱,稻谷歉收,农民无粮为炊,到1926年春夏,灾荒更为严重。省救济会下拨一批赈灾大米到德安。劣绅邱正阶、刘星灿在县署的许可下,变赈济为平粜,并在大米中泼水、掺沙子,激起农民愤恨。他们成群结队来到县城,捣毁米店。县署派警备队镇压,捉去十多个农民。中共德安支部支持农民斗争,组织学生向县署交涉。县知事李俊迫于群众压力,不得不释放被关押的农民。
1925年冬,杨超同杨乐羊商议,把柴炭工人组织起来,在木环垄成立“柴炭工会”。这是德安县第一个工人组织。1925年冬,驻德安军阀王乐善派人至木环垄,买木炭不付炭钱。工人进行理论,他们反而殴打工人。在柴炭工会的领导下,工人拒绝卖木炭给军阀。军阀王乐善与地主豪绅熊子爱等相互勾结,下令封山,不准焚烧木炭,企图断绝工人生活来源。工人坚决反抗,不予理睬,仍然上山砍柴烧炭。熊子爱到县衙门状告柴炭工人。烧炭工人在中共德安支部支持下据理驳斥。县知事李俊恐事态闹大,判定熊子爱不得封山,应开山放禁,让工人继续烧炭营生。
1926年5月,德安大恶霸郭守贞任德安保卫团团总,与县衙勾结,以恶劣手法贪污旱灾赈济款,又勾结米商,将旱灾赈济米暗中泼水、掺沙,平粜给农民,农民买到变质的米却敢怒不敢言。中共德安支部得知后,发动学生进行揭露运动。杨乐羊、熊好生、胡德兰组织学生熊祖沐等,把豪绅郭守贞贪污旱灾赈济款的事实公之于众,又在街头巷尾张贴“反对郭守贞贪污旱灾赈济款”“郭守贞是德安的豺狼”“打倒郭守贞”的标语,揭露郭守贞贪污赈济款的事实。
中共德安党支部维护贫苦工人、农民的利益,打击土豪劣绅的革命活动,在广大群众留下了良好的政治影响。
第三节 党组织的恢复与团组织建立
一、恢复中共德安支部
在反抗官吏豪绅的斗争中,中共德安支部支持农民的革命活动触犯了官吏豪绅的利益。县知事李俊将事态扩大,把学生运动说成是“赤化分子”操纵,是“过激党”所为,并下令逮捕“过激党”。驻德安的军阀头目王乐善派出军警全城戒严,搜捕杨乐羊等人,饬令沈毅学校解除杨乐羊、熊好生、胡德兰的教员职务,开除学生熊祖沐的学籍。一时间,德安县城人人惶恐不安,对军阀镇压运动甚为不满。
1926年6月,中共德安支部鉴于所处环境恶劣和部分党员身份已经暴露的现状,认为继续坚守对今后开展革命活动不利,于是决定将部分已经暴露身份的党员疏散去外地:杨乐羊去河南,胡德兰去景德镇,熊好生去南昌,并将德安的情况向江西地委赵醒侬作详细报告。熊好生后由江西地委派往南浔铁路任特支书记和南浔铁路工会委员长。熊祖沐去武汉后进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一些未暴露身份的党员仍留在德安,支部工作被迫停止。
中共中央1926年2月北京特别会议之后,各级地方党组织对北伐沿线的群众工作特别重视,江西是北伐必经地域之一。1926年夏,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杨超,奉北方党组织的指示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江西地委委员。由于处于交通要道的德安县党组织工作处于停顿,为了迎接北伐革命,江西地委委派杨超以省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回德安县恢复党的组织。这时,共产党员袁亚梅、甘霖沛、何奎光、扶国权等人也从南昌、九江沙河、南京等地回到德安。
7月初,杨超等人在德安、星子两县交界地段仙姑殿,以复习功课为名召开秘密会议,参会人员有袁亚梅,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生扶国权,沙河农业中学学生甘霖沛和原留下的党员李炳福、余松亭、陈达才、毛宝琳等。会议学习党的四大会议文件,研究恢复党组织的问题。
7月底,杨超等人在县城西郊木环垄孙家榨后垄陈太康家中组织召开第一次党员大会,余松亭、陈达才、陈太康、杨丕显、扶国权、甘霖沛、袁亚梅、李炳福、毛宝琳、王某、杨超、余任灿等共10多个共产党员参加会议。会议决定正式恢复中共德安支部,隶属中共江西地委。会议还决定:支部书记杨超(兼),组织干事袁亚梅,宣传干事扶国权;深入工人、农民中宣传马列主义,团结农民中的知识分子,积极开展农民运动,坚决打击军阀和贪官污吏,拥护和积极支援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共德安支部恢复后,党的工作得到迅速发展,为迎接北伐军进入德安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二、共青团德安支部的建立
1925年3月,根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精神,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6月,为了积极筹划迎接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入江西,中共江西地委、团南昌地委作出决定:利用南昌各中学放暑假之机,各县在南昌求学的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回到各县发展团的组织,团组织协助党组织做好迎接北伐军的准备工作。
省第一师范学生袁亚梅接受任务后,从南昌回到德安。袁亚梅家住在县城南门下,他利用自身优势,在县城青年中开展工作,发展杨挺、袁定钧、王贤麟、王正中等人加入共青团,秘密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德安支部。德安团支部共有团员5人,袁亚梅任书记,隶属共青团南昌地委。
共青团德安支部的建立,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德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群众的觉悟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促进了进步青年参与革命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共产党组织在德安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