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十一月,德安秋意正浓,稻谷丰收的余香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轻轻萦绕。11月8日至9日,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邓则女士怀着对丈夫故土的深深眷念,携儿子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以及儿媳陈思宇、甘泉、段美娟等亲属,共同完成了一次深情而圆满的故乡之行。这片承载“杂交水稻之父”童年记忆的土地,以秋日的宁谧与丰饶,迎候亲人们的归来。县委书记艾菲,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甘姝,九江职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朱慧芳,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刘元勋,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清,县政府副县长魏霞陪同或在点上陪同。



8日下午,九江职业大学隆平产业学院的师生们列队热烈欢迎邓则女士一行,学生代表向她献上鲜花。校园内,一幅幅由学子亲手绘制的传承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绘画展板依次排列,生动展现了他们以袁爷爷为榜样、立志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在“禾下乘凉”校园种植基地前,学校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发展历程,重点汇报了如何将“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袁隆平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激励新一代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2015年9月和2016年10月,袁隆平院士两次回到家乡,为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院士工作站、江西农业大学实践教育基地和杂交水稻科技教育示范园区揭牌,并为隆平超级稻测产。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来到袁隆平祖居颐园,邓则女士一行了解了有关超级水稻试验田的介绍,观看了颐园布展,在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与实物前驻足凝望,了解家族经历,追寻家族根脉,追忆和袁老两人相濡以沫的一生历程。
随后,邓则女士和县委书记艾菲共同为袁家山农文旅合作社揭牌。近年来,河东乡依托袁家山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创新“旅游+农业”“旅游+研学”等多业态发展模式,不断开发果蔬采摘、民俗风情、农耕体验等沉浸式农文旅项目,打造袁家山农文旅合作社,全面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9日清晨,秋雨绵绵,隆平大道两旁枫叶泛红,似在无声诉说绵绵思念。始建于2009年,以袁隆平院士及其杂交水稻成果为主题的稻田广场上,早已备好寄托哀思的鲜花与菊蕊。袁隆平院士青铜雕像面容含笑,神情专注,既再现了他扎根田间的科研身影,也寄托着家乡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与崇高敬意。邓则女士携家人来到袁隆平院士青铜像前,肃立成排,手持鲜花,共同鞠躬并深情献花,表达最深切的缅怀。
隆平广场是德安县规模最大的城市公共广场,一座高8.2米、长12.6米的巨型石雕——《袁隆平与他的水稻》,生动塑造了袁隆平手持稻穗、立于稻田之中的朴实而伟大的形象。邓则女士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雕像前,郑重献花,久久肃立凝视,眼中满含无尽的怀念。



“热烈欢迎邓则奶奶!”——孩子们清澈响亮的问候声回荡在德安县隆平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在校园里,邓则女士于袁院士铜像前久久驻足。她还仔细观看了学校开展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展板,深入了解以袁隆平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将这一精神通过课程与实践融入学生成长每一步的做法表示高度赞许。

近年来,德安县深切缅怀袁隆平院士,大力弘扬袁隆平科学家精神,积极打造隆平文化元素。从建设稻田广场、隆平广场、袁家山科普教育基地,再到命名隆平学校、隆平产业学院,举办各类主题教育活动,“隆平”二字已深深融入德安的城市脉络。德安将继续让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在这片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激励一代代德安人奋发向前,为实现袁院士“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宏愿而不懈奋斗。